绿色债券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发行主体更加多样化

2021-02-25 15:25:26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绿色债券支持领域日益广泛、创新能动不断提升,那么,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要求下,绿色债券市场如何进一步发展,助力目标实现?

发行总量一直在增加

发行规模多年世界领先,发行主体更加多样化

“2020年,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2786.62亿元,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4万亿元。”日前,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20年度分析简报》(以下简称《简报》)指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史英哲表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已有5个整年,从发行总量看,一直位居世界领先地位。2016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2018年两年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依旧位居世界第一。

“5年来,发行总量一直在增加。2020年,由于市场激励欠缺等因素影响,发行总量较2019年有所下降,但从发行结构来看有很大亮点。”史英哲说。

他指出,此前,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主体中,银行机构占了六成到八成。比如,2016年境内发行的2052亿元绿色债券,金融债达到1550亿元,其中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各发了500亿元。2020年,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14只、322亿元,占市场比重仅16.4%。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公司债、企业债、债务融资工具共计1612.5亿元,占比82.2%,打破了一直以来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局面,体现绿色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实体企业也就是非金融债占比越来越高,发行人更加丰富,说明参与绿色债券的市场更加多层次,从这个角度,说明绿色理念被社会更广泛地接受。”他说。

同时,《简报》数据显示,从发行省份看,5年前只有11个省份参与发行绿色债券,2020年发行贴标绿色债券的省份有21个,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实现了省份全覆盖。

“不过,地方和地方之间对绿色债券认识还是有较大区别。”史英哲表示。从贴标绿色债券看,北京市发行规模最大,广东省位居第二;江苏省发行数量最多,浙江省位居全国第二。整体看,6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省份表现突出。非贴标绿色债券方面,北京及部分东南沿海省份领跑市场,发行规模过千亿元,西藏、青海发行规模不足百亿元。

绿色债券都投向哪?

投放领域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密切相关

《简报》统计发现,这些绿色债券几乎都投向绿色产业,投放领域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密切相关,比如投放资金最多的是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占五成以上,其次是用于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污染治理项目等。

“自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后,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开始着手研究,并设立目标、制定路线图,未来,当企业将碳减排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可能会催生一些投资重点,那么机构就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其融资。”史英哲说。

他认为,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是重要的切入点。“发行绿色债券,需要对投资项目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包括碳排放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未来的碳排放市场建设,培育机构的环境意识,也有助于相关研究开展和政策制定。”

记者了解到,在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中,工商银行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分别担任中方及英方试点牵头机构,组织推动试点金融机构根据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气候信息披露框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3年来,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中方参与机构已增至15家,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业态,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史英哲表示,环境信息不仅要披露,还要测算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根据可测量的成果给出评价,并采取正向或反向的激励机制,鼓励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表现优良的企业。

此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绿色投资排行榜和银行间市场的承销排行榜,就是建立评价机制的典型案例。另外,地方政府如江苏省出台了绿色债券财政补贴政策,通过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促进绿色债券发行,比如对环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债券进行贴息,对于长江生态修复债券等绿色债券,按年度实际支付利息的30%进行贴息,贴息持续时间为两年,单只债券每年最高贴息不超过200万元。

与此同时,他认为还应加大绿色债券市场环境意识普及和教育。“2020年非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达1.67万亿元,同比增长三倍,这一方面反映了绿色产业市场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为什么有些机构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用到了绿色领域,却没有贴标?这说明大量发行人的绿色意识还不够强。”

总体来看,《简报》研究结果认为,伴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债券市场在自身推进标准统一、实现规范发展的趋势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进程的支持力度有望长期提升。(邓玥)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